企业物理世界和数字世界的协同运营
2021-10-20 11:10:06
企业协同运营平台将企业经营管理在物理世界所表现出来的、看得见、摸得着的组织职能+流程控制管理模式,通过信息化手段,在数字世界进行设置和重构,以保障企业战略执行和管理过程落地,提升客户响应速度与工作效率
年结后各模块注意事项---应收/应付
适用版本:用友U8+10.0以上版本
前要说明:
1、用友U8+10.0以上版本系统提供三种年结模式,分别是:新建会计期间、数据卸出、账套库初始化,一般采用新建会计期间模式年度结转,请根据具体年结模式关注年结后操作事项。
2、重要提醒:任何年度结转模式都建议做好数据备份。
备份操作:在服务器的系统管理的【系统】下的【注册】用admin登录,点击【账套】下的【输出】选择账套输出,备份账套。
主要内容:
一、应收应付新建会计期间后操作
二、应收应付账套库初始化后操作
三、应收应付数据卸出后操作
1. 核对数据:
一般情况:业务余额表与业务明细账应相符,应收/应付模块科目账与总账模块科目账相符。
1) 新旧年度数据核对:新旧年度相同的账表核对(比如业务余额表的新年度期初和去年期末余额核对);
2) 新年度数据核对:
a) 业务余额表与业务明细账核对;
b) 应收/应付模块科目账与总账科目账核对;
2. 在新的年度没有结账的情况下,上年可以反结账;否则会提示如下
3. 新年度录入单据,相同账套库中单据编号不能重复;
4. 可以跨年取消核销。
二、账套库初始化后
1. 应收应付模块可以重复做账套库初始化。
2. 单据结转情况:
a) 销售发票、其他应收单:上年录入后不审核(选项中单据审核日期依据为业务日期)有余额不结转到下年。
b) 收款单:无余额不结转。
c) 票据:无余额不结转,上年度已收款有余额票据结转到新年度在期初余额里显示,上年度未作收款单的票据在新年度期初余额里不显示,但是在票据管理里可以查看到,并且不能继续做收款
用友U8+上年度未生成收款单的应收票据不能收款,但是可以进行贴现、背书、转出、结算等操作。
d) 付款申请单:均不结转。
e) 采购发票:未审核无余额不结转。
3. 结转过来的单据作为期初单据,未做过后继处理的收付款单、其他应收(应付单)可以修改删除;与销售模块连用,有做过后续处理发票不能修改,没有做过后继处理的发票可以删除;所有的应收票据,期初余额中都不能删除,删除时出现提示:
4. 业务应收业务处理情况:
a) 未关闭的销售发货单结转到新年度,属于未审核状态下的期初发货单,即便上年度已经做了业务应收
b) 在应收业务明细表中,上年度已经确认的业务应收全部清空。业务应收目前还不支持年度结转到新的账套
c) 上年度确认的业务应收,新年度对发票审核时不会红冲之前暂估应收的记录。
d) 如果数据连贯的情况下的业务应收模块不建议做账套库初始化,优先建议做数据卸出
注意 :
1. 销售发票,采购发票,应收单,应付单等未审核单据,数据卸载之后,结转到交易库中,不属于期初余额,可以审核,弃审,修改,删除操作。
2. 销售发票,采购发票,应收单,应付单等已审核,有余额,结转到下年度中作为期初,不能修改,删除,只能后续做核销等操作。
3. 销售发票,采购发票,应收单,应付单已审核,收付款单即便处理完毕,即余额为零,但是如果对应单据余额不为零,则单据也不卸出,结转到交易库中。(除应收冲应付或者是应付冲应收)
4. 票据:未处理完的票据转到交易库中,在交易库中,期初余额不显示,只在票据列表中显示,已处理完的票据,到期日在卸载日之后也转到交易库中; 未生成收款单的票据,下年度可以继续生成收款单,做背书,计息,结算等操作。
数据卸出之后,交易库票据列表界面:
1. 业务应收业务处理:
a) 已经关闭发货单不卸出,未关闭发货单,在新年度中,可以继续参照生成销售发票;
b) 未进行业务应收发货单,新年度中,不可再进行业务应收确认,新年度中,业务应收确认不能过滤出未确认的上年度发货单:
销售发票不能审核,审核出现提示:发货单未确认业务应收
放开选项审核销售发票,系统自动对之前未做业务应收确认的发货单做确认;
审核前业务明细账:
审核后业务明细账:
生成凭证界面,之前发货单单已经做业务应收确认,可以生成凭证
对发票生成凭证,系统自动生成暂估应收回冲数据:
c) 已经进行业务应收确认发货单,后续参照生成销售发票,可审核之后,业务明细账正常回冲,审核生成凭证无影响。
用友U8+发票审核前业务明细账
发票审核后业务明细账
用友U8+发票生成凭证,正常回冲之前业务应收:
企业协同运营平台将企业经营管理在物理世界所表现出来的、看得见、摸得着的组织职能+流程控制管理模式,通过信息化手段,在数字世界进行设置和重构,以保障企业战略执行和管理过程落地,提升客户响应速度与工作效率
内部审计是一种独立、客观的监督、评价和咨询活动,其以增加价值和改善营运为目标,通过系统、规范的手段来评估风险、改进风险的控制和组织的治理结构,以达到企业的既定目标。